布克旅游网
为什么gdp强大的广东却无法把自己的娱乐圈搞好呢?原因都在这里
责编:布克旅游网2025-08-15
导读广东,这片拥有1.28亿人口、经济总量雄踞全球的土地,似乎天生就该成为娱乐产业的乐土。然而,现实却令人诧异。在港台、京沪、成渝、江浙、湘鄂等地的娱乐产业如火如荼、百花齐放之时,广东本土的娱乐圈却犹如被遗忘的角落,仿佛置身于另一个平行世界——电视台质量平平,明星光环暗淡,娱乐产业的活力似乎无从寻觅。在抖音平台上,拥有千万粉丝的广东顶流账号几乎都以新闻媒体为主。其中包括“广东台触电新闻”、“珠江新闻”、“羊城晚报”、“DV现场”以及粉丝高达2200万的“今日关注”。这些节目承载着广东人几代人的集体记

广东,这片拥有1.28亿人口、经济总量雄踞全球的土地,似乎天生就该成为娱乐产业的乐土。然而,现实却令人诧异。在港台、京沪、成渝、江浙、湘鄂等地的娱乐产业如火如荼、百花齐放之时,广东本土的娱乐圈却犹如被遗忘的角落,仿佛置身于另一个平行世界——电视台质量平平,明星光环暗淡,娱乐产业的活力似乎无从寻觅。

在抖音平台上,拥有千万粉丝的广东顶流账号几乎都以新闻媒体为主。其中包括“广东台触电新闻”、“珠江新闻”、“羊城晚报”、“DV现场”以及粉丝高达2200万的“今日关注”。这些节目承载着广东人几代人的集体记忆,延续着《630新闻》的余韵和《羊城晚报》纸墨的芳香。然而,关于娱乐的内容,广东人似乎并不热衷参与。

“今日关注”和“DV现场”被誉为广东民生新闻的“双璧”,尽管它们的口碑已不如从前,但依然是支撑广东电视台艰难生存的重要力量。当其他省份的电视台早已将“综艺”和“热剧”作为节目重心时,广东电视台却依然将新闻节目视为唯一支柱,其电视剧栏目多年来也只局限于《外来媳妇本地郎》和《七十二家房客》这类本土情景剧,以及面向老年群体的老旧配音剧。

那么,广东的本土娱乐圈究竟在哪里?广东的本土“明星”究竟在哪里?答案并不在北上广的璀璨镁光灯下,而正藏于这片土地的日常烟火中。如果《外剧》能够定义为娱乐圈,如果《七十二家房客》是娱乐圈的一部分,如果“苏妙婵”和“八姑”可以视作明星,那么广东便拥有了自己独特的娱乐星空。否则,这一切就无关紧要。

在广东这片娱乐圈的“沙漠”中生存,艺人走红的机会可谓微乎其微。试想,若刘涛未曾北上,或许她至今仍只能被定格在“三嫂幸子”的角色里;张颂文若一直留在广东,可能依然只能从“有德镇”演到“七十二家大院”。这并非说明广东没有演艺人才,而是这片土地擅长的是塑造“街坊明星”,而非高高在上、遥不可及的“顶流偶像”。

对于大多数广东人来说,无论是光怪陆离的娱乐圈,还是各类五花八门的娱乐节目,都很难带来真正的“娱乐”。以央视春晚为例,许多广东网友都曾表示:“我们不看春晚,因为从来感受不到其中的乐趣。”对于广东人而言,春晚的冗长仪式感几乎成了“折腾”,明星的陌生面孔与语言类节目的笑点差异,让这场全国盛会难以引起普遍共鸣。这种疏离感并非故意排斥,而是文化基因的自然而然选择。

务实与低调,正如岭南水土养育出来的坚韧根基,深深植根于广东人的精神世界。在他们眼中,将大量时间与精力投入到虚幻的明星追逐上,几乎是一种奢侈的浪费。面对本土娱乐产业的“欠发达”现状,许多广东人反而将其视为一种幸运,一种清醒的自觉。

一方面,当前的娱乐圈生态复杂而扭曲,与广东人崇尚实干、注重家庭的传统价值观格格不入;另一方面,娱乐产业的迅猛发展常伴随对本土文化和传统习俗的侵蚀与消解。从象征着祝福而非负担的“利是”红包,到相对理性和克制的彩礼观念,广东人始终在时代的洪流中坚守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根基。

事实上,若我们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天地,广东“娱乐圈”的真正面貌便会豁然开朗。在广东人心中,真正的娱乐从不局限于方寸的荧幕。祠堂中的虔诚祭拜与热闹的宗族聚餐,便是他们的盛会;新春花街的喧闹与庙会的熙攘,便是他们的盛典;舞狮时震天的锣鼓、舞龙翻腾的身影、龙舟竞渡时江面飞溅的浪花——这些才是广东人血脉中奔腾的“顶级娱乐现场”。每逢佳节,广东城乡因这些活动而沸腾,其参与度之高、沉浸感之强,远非电视节目所能比拟。

当广东人将祠堂的香火、龙舟的鼓点、花市的喧嚷视为真正的“娱乐圈”,这一切便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宣言。在娱乐工业化的洪流中,广东人默默守护着一种更加朴实、接地气的精神家园。他们将生活本身谱写成最动人的娱乐诗篇:庙会的喧声是他们的背景音乐,祠堂聚餐的笑语是他们最喜欢的对白,龙舟竞渡的浪花是他们追寻的舞台。

显示全文